(603000,)北京5月12日电 (记者 魏艳)记者从中国地震局和国家航天局获悉,电磁监测试验卫星“张衡一号”目前在轨测试工作已过半,初步结果符合预期。
“张衡一号”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,也是国家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,于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,计划在轨测试期为6个月。根据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研制总要求》和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》, “张衡一号”在轨测试大体上划分为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和数据质量评价等3个相互交叉的工作阶段。
初步分析认为,“张衡一号”入轨以来已经完成的各项测试功能指标总体满足工程设计要求。除常规测试外,针对“张衡一号”的特殊要求,开展了地震带轨迹匹配捕获、平台电磁洁净度测试、平台及载荷工作互扰、平台及载荷多种工作模式切换等专项测试工作。星地测控、数传、地面数据传输链路稳定可靠;任务规划和指令编排上注链路正常,数据处理流程不断优化,具备各载荷各级数据处理能力;数据管理能力基本满足设计要求。
截至5月12日零时, “张衡一号”卫星安排了2个阶段的全载荷观测任务,配合在轨测试任务,累计取得0级、1级和2级数据文件38万个,数据量8.22TB。
利用“张衡一号”在轨数据,初步获取了地球地磁场总场以及南北向、东西向、垂直向三分量分布,对比了同期欧空局SWARM的B卫星观测和IGRF全球分布图,其趋势和主要特征一致;初步获取了4月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的全球分布,与该季节电离层结构特征吻合,与IRI2016模型、以及法国DEMETER卫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。
中国地震局、国家航天局表示,将继续完善卫星在轨性能指标测试和国内外星地联测,做好数据质量评价,按期完成在轨交付任务,做好卫星应用、合作研究和数据共享,充分发挥卫星运行和应用效益。下一步,将提高数据处理时效性,推进 “张衡一号”卫星数据在地震监测、地球物理、空间物理、电波传播以及地球系统科学和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。